English

中国有能力拒金融风险于国门外

1998-10-04 来源:光明日报 刘家新 谭晓梅 我有话说

由《经济学家》杂志社、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和台湾《亚洲与世界》社共同发起的“面向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风险防范”研讨会前不久在无锡市召开。中国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教授到会作了重要讲话,经济学家刘诗白、宋涛、陶大镛、胡代光以及台湾的专家学者余传韬、魏萼、吴荣义等5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,与会者着重就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讨论。

历时一年多的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尽,迄今仍在发展之中。而中国在本轮亚洲金融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,社会经济稳定,并继续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。与会者认为,这是因为:(1)1993年中期开始的以治理金融秩序为重点的宏观调控,清除了不少投资热浪中泛起的房地产开发和股票市场上的泡沫成分,有效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,银行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,外贸出口增幅加大,外资引进规模和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。中国经常帐户有盈余,外汇储备厚实,并且谨慎地控制外资额度,外资直接投资比例高,短期负债额少,偿债信誉良好。中国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,外汇资本不能轻易流动,避免了在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贸然开放资本市场而铸成大错。(2)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庞大,单一的金融因素不足以改变经济发展形势。(3)中国政府从政策到策略全力支撑人民币使其不贬值,负起了一个大国对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承担的责任,稳定了国内政治经济局势,增强了人们的信心。

当然与会者也认为,我们不可因此而掉以轻心,应该看到: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,它使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减少,并间接加大了国内就业的压力;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,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,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突发性因素的冲击和干扰;经济文化背景相似的亚洲邻国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,中国采取了与其大体相似的经济发展战略,因此,当前迫切需要加深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认识,树立风险意识,寻求相应的对策措施,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,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。

关于具体的应对策略,与会者提出:(1)采取各种有效措施,确保经济增长,特别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,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,切忌搞泡沫经济。在经济增长中,必须实现效益增长高于经济增长。目前,为扩大内需,拉动经济增长,应启动财政政策,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,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。(2)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,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。产业政策以追求当代知识经济为目标,致力于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,积极鼓励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。要处理好发展高新科技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,经济结构调整,要看市场能不能接受,能不能扩大内需;要调整进出口政策和结构,注重出口产品结构升级,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,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。(3)保持外债适度规模和合理结构,加强政府对外债的统一管理,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外债管理机制。与此同时,还要注重外债的使用效益,坚决制止外债非生产性借入和债务消费化倾向。深化国企改革,使其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,具有强的风险约束能力的市场竞争主体。(4)审慎开放资本市场和实行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。开放资本市场,实行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,是对外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,中国不能因为有风险便永远拒绝开放资本市场,但是,如何开放、开放到什么程度,都值得认真研究。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对外开放问题上必须慎重、稳妥。首先完善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,在企业改革、银行改革及金融市场基础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条件下,实施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,逐步实现国际金融市场化。(5)尽快建立现代金融制度,特别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商业银行转变的进程。一方面,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,建立有效的债权约束机制;另一方面,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、股份化改革,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独立性,建立市场风险约束机制。同时,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,转机建制还必须与充实资本金结合起来。注重消除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不良资产,消除不良资产,要有机构运作,如考虑建立消除不良金融资产的中介机构。(6)加强金融监管,及时化解金融风险。中国人民银行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,依法治理规范金融秩序,建立中央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机制,以便及时发现并化解金融风险。(7)加强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,防范金风融风险要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并重。既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经济规范发展的重要作用,又要避免政府对企业经营的行政干预。(8)进一步加强与扩展国际间的经济协作,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建立国际间金融安全防范机制,相互合作,联手动作,共同抵御危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